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工業富聯”)(SH.601138)在上交所正式敲鐘上市,發行價為每股13.77元。
根據郭臺銘的說法,之所以選擇在A股進行業務的打包上市,在于富士康的大陸員工很難獲得富士康在臺灣股市的股票;工業富聯在上市之后,會馬上推出員工持股激勵計劃,激勵人才。
從上市的傳聞出現開始,工業富聯就已經在市場上賺足了眼球。2月1日,工業富聯正式向證監會提交了招股書申報稿,而在36天之后,它們的申請就被批準通過。
這是A股市場IPO通過的一次新速度。與此同時,根據《證券法》,持續經營未滿3年的公司不能夠登陸A股市場;對此,工業富聯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特別放行。
相關阻礙被全部清空之后,工業富聯的上市之路也變成了一片坦途,這讓它們能夠向著“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這一名號繼續前進。
目前來看,能夠擔起這個任務的,很大程度上將會是工業富聯的工業互聯網業務。
招股書中提到,工業富聯的主營業務包含了三個方面: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
在現階段,通信網絡設備,也就是包括了手機代工在內的傳統業務,依舊是工業富聯的主要業務。自2015年以來,這塊業務的收入一直占到公司總收入的50%以上。
但手機代工的增長空間相對有限。智能手機行業的整體萎靡已經給富士康帶來了負面效應。2016年,鴻海精密的財報顯示,其銷售額自1991年上市以來同比出現下滑跡象。這意味著,工業富聯需要避免對這部分業務產生過度的依賴。
在這個背景下,更受工業富聯上下關注的,則是云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
這個想法早已經被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多次強調過。他在1月份的股東大會上就表示“鴻海精密將從硬件轉型成軟件公司”。
而在日前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他又再次提到,富士康要把深圳園區改造成一個研發平臺園區,包含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研發平臺,并賦能更多中小廠商,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互聯網”概念的興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這一戰略要求,國內制造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工業互聯網是實現這一戰略的途徑之一。
在這個戰略的推動下,不少國內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也都開始了信息化的轉型。2016年5月,美的就宣布,以每股115歐元的價格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庫卡。從那之后起,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就成為了美的在傳統布局之外的主要發力點之一。在倉儲、制造、物流等環節,都可以看到美的進行“機器換人”的蹤影。
對于這類熱點話題,包括工業富聯在內的富士康集團上下,同樣持有積極的態度。6月8日,北京舉行的DeepTech2018大會上,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就提到了這一點。
“富士康在每一個年代都切入了爆點,從云計算、通訊設備、智能終端,再到最近的工業互聯網。”陳永正認為,能夠緊跟這些熱點趨勢,是富士康集團能夠在過去17年間實現50倍成長的一個原因。
郭臺銘在日前總結稱,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
“‘云’是云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這些硬件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制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郭臺銘說。
不過,對于工業富聯來說,要想發展好工業互聯網這一塊王牌業務,它們還需要繼續加入技術方面的投入。
富士康集團上下并不是沒有看到技術投入的緊迫性。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郭臺銘提到,集團將在未來五年內于人工智能領域投資100億新臺幣(約合21億元人民幣),來招聘行業頂尖人才以及成立研發中心。
而在2017年12月,富士康還與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設立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landing.ai達成合作。后者將幫助富士康實現人工智能化的轉型。
這對于工業富聯的技術布局來說尤為重要。同樣是在DeepTech2018大會上,陳永正在闡述工業互聯網的具體含義時提到,工業互聯網就是要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跟制造業融合起來”。
而中金投行部副總經理、保薦代表劉之陽則在工業富聯的網上路演中表示,工業互聯網就是把云計算、移動終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高速網絡及機器人等技術做集成,最終實現全流程的智能化生產。
無論工業互聯網的具體定義是什么,都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是分不開的。因此,工業富聯也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這方面企業的聯系。
5月27日,工業富聯IPO的網下發行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簽結果公布。除了大型國企之外,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三大互聯網巨頭也名列20家戰略投資者之中。這三家公司各自認購了2178.6萬股,認購金額均為3億元。
對于BAT三巨頭而言,云計算、物聯網等業務已經在近年成為了它們的戰略重點業務。和制造業進行合作,也成為了它們落地云計算業務的途徑之一。
這其中,騰訊和阿里巴巴是現在比較重視云和制造業結合的兩家巨頭。
在“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就特意提到了騰訊和三一重工的合作案例,他當時表示,與云技術的結合,甚至還能夠改變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段里,阿里云也在2017年3月正式發布ET工業大腦,希望通過數據、算法對傳統的工業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希望,阿里云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中國智造”的能力更好地發揮。
因此,盡管目前工業富聯和這些互聯網巨頭之間的關系還停留在戰略投資的層面,但不排除它們之間未來存在著進一步合作的可能。畢竟對于工業富聯而言,BAT在大數據、云技術等層面的積累是它發展工業互聯網業務所必需的。
無論如何,工業富聯都希望能夠借助工業互聯網的東風,從而獲得一次爆發式增長的機會。長江證券投資顧問鄒朝富就預計,工業富聯的市值甚至有望突破6000億人民幣,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工業互聯網所帶來的豐富想象空間。
郭臺銘對于工業互聯網寄予了前所未有的期望。在富士康為紀念大陸投資30周年的論壇上,他說,希望富士康可以借此成為中國的Predix。
Predix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推出的工業基礎系統平臺,能夠將各種工業設備和供應商相互連接,并接入云端。
這是一個并不容易實現的目標,即便是對于富士康和工業富聯來說,依然任重道遠。
客服電話:400-0755-992
客服郵箱:vip@wapadd.cn
服務時間: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掃一掃 關注微加
Copyright © 2021 WapAdd.cn 深圳微加互聯科技有限公司 粵ICP備14021220號-1 建站加盟首選,微加建站! 粵公網安備 44030402001656號
圖片與文章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系刪除。